2011年10月23日星期日

滕張佳音博士認為……


新興宗教運動:個人vs全群

個人vs.全群

正邪一念間

啟示錄第一章記載榮耀教會之主的異象,祂在七個燈臺中間行走,祂的右手拿著七星,那七星就是七個教會的使者。
(啟一12-20)祂向七使者發聲以傳達祂對七教會的心意,(啟二1,8,12,18; 1,7,14)可見教會的使者,即教會領袖,對教會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筆者研究基督教新興教派(New Sects)多年,發現教會領袖的帶領風格會直接影響著整個教會的路向,孰正孰邪,許多時候只在一念之間。
絕少教會領袖從一開始就定意要把教會帶往歪路上走,由新興教派發展到成為異端邪教是有一定的過程。
問題是在這過程中每一個重要的關口上,帶領者是否願意真誠自省、勇於歸正、化教會危機為轉機?!

筆者嘗試就本文有限的篇幅,朝其中三大重點與各教會領袖一同思考新興教派的問題:
個人vs.宗派、個人vs.國度、個人vs.羊群

個人vs.宗派:1

新興教派大多從傳統宗派出來,甚至不惜採用分裂方式。
既說是「新興的」,就是「非傳統的」

教會領袖能從因循的傳統宗派中發現其流弊,帶著異象、滿有使命地突圍而出,自立門戶。
可以獨樹幟者,多非泛泛之輩。
若再加上本身的口才魅力、熱心傳教、假以時日,不難打出個名堂來。
但當其人數不斷增長,繼而擴堂、分堂、植堂時,儼然已自成新的宗派了。
當有一天創建者也成為歷史時,誰也難保這個「新」的宗派不會重複落入「舊」的宗派那種傳統、因循、僵化的循環中,於是又會引發新一輪的改革之戰。
日光之下、萬物復現,豈有新事呢?!(傳一9-11)

其實宗派教會雖有建制後種種的限制與問題,然而,教會領袖若肯花點功夫好好地研究自已宗派的歷史,必從其中發現上帝恩典的足印,也可從前人豐富的屬靈遺產裡鑑古知今,承載著宗派歷史中優良的傳統,又敢於去蕪存菁地不再重蹈歷史的覆轍,為新一代探索一條更新的路向。
故此,帶領者革新的思維是無須與宗派傳統對立或脫鉤的。

當然,要革新傳統的困囿,是緩慢的、是吃力的、甚至連心志也會被消磨掉的;怎能與另起爐灶來得快速、機動、深感復興已蒞臨般呢!
然而在興奮過後,踏進建立一所健全教會的漫漫長路上,既斷絕了前一宗派千錘百煉的真理路線及治會神學,在獨行摸索中,每一步都會有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危機!
個人vs.國度:

個熱心於教會增長的教會領袖,不一定具備個健全的教會觀。
特別當自已的堂會逐步擠身於大型教會(Mega Church)行列,不單被欣羨者詮釋為成功教會的典範,更會帶來教會領袖個人說話的權威、談判桌上的籌碼。
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把自身的「地方教會」概全了「普世教會」,而逐步遺忘了重要的國度真理:
就是無論地方教會多龐大、多成功,都只是基督身體的一份子而已

個健康全面的教會觀,就是在自身的「地方教會」立足點上,還須涵蓋: 
縱的歷史性向度,就是個別的宗派歷史與歷代基督教的教會歷史;及橫的全球性向度,就是超越地方的教會、而以「國度的觀念」看普世基督的身體。

保羅在以弗所書中論及普世教會國度的真理,提醒我們要追求「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弗三18) 
不單在自已的地方教會中體現這真理,也在普世教會群體中學習成長,彼此在愛中互建(弗四16)。

筆者今天已年過半百,仍享受重返校園過神學生生活。
讀神學最寶貴的不單在圖書館內博覽群書,吸收歷代聖徒的生命菁華,更是與從世界各地而來的老師及同學生命交流,許多是書本所不能提供的啟迪與亮光,一生受用。
筆者過去亦透過參與和出席華人及非華人的國際會議,與各地主內同道團契相交,視野擴闊了、見識豐富了,更加明白國度真理的寶貴。

教會領袖若不願意撥冗與自已教會所在地區的其他教會同道相交,甚至連自已宗派的同道也少有生命交流,難以從平輩中發現、欣賞、學習別人的優點。
這樣的教會領袖,輕則傾向否定他人、暗地高舉自已。
久而久之,變成了井底之蛙、不知天外有天;重則屬靈化自已的獨斷獨行,認為只需單單向主負責即可,卻失卻與其他教會領袖主內同道的良性互動作用(學習交待accountability)。
最危險的是在解經及教導上,若持續孤芳自賞、閉門造車,容易以個人領受取代釋經原則、以主觀經驗取代客觀真理。
在個別的「地方教會」難以制衡下,教會領袖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創的神學思想,漸漸由偏側變成極端、由極端變成異端,越走越遠,難以回頭。

想從死胡同裡走出來的,必先願意接受國度的真理,放下狹隘唯我的「地方教會」教會觀,進入聖經宏觀的「普世教會」教會觀中,承認教會的主是可以透過其他純正信仰的教會及領袖向我們說話的。
相信凡肯謙卑求教,勇於悔改的,主必施恩。
個人vs.羊群:

正如保羅指出:教會領袖最佳的薦信,就是察看其羊群生命的素質,可以不言而喻(林後三2-3)。
而最有效檢視羊群生命素質的指標,就是羊群的屬靈健康狀況---
究竟羊群健康嗎?活潑嗎?快樂嗎?成長嗎?平衡嗎?與家人及社會關係和諧嗎?可以獨立思考嗎?可以成熟分辨嗎?可以自由離開到別的教會聚會或事奉嗎?

有專研濫權教會(Abusive Church)的社會學家2指出:
濫權教會的領袖多屬極權家長式操控型(manipulation)的領袖,利用羊群對帶領者的忠誠與信任進行思想上的操控,喜以強力精密的門訓系統(如:終生委身順服師父帶領、一對師徒制度等)進行生活行為上的操控。
又經常性地直接否定或間接貶抑自已原出的宗派與及其他基督的教會,使羊群對外越趨封閉孤立、對家人及社會越趨疏離、對所在的群體越趨依賴。
在缺乏比較及選擇下,漸漸失卻獨立思考及分辨事理的能力,難以離開。
旦離開,沒有朋友、沒有工作、前途茫然失去方向、難以生存。
更可怕的是遭到帶領者的批判、控訴、定罪、甚至咒詛失去救恩,使羊群活在內疚、憂鬱、壓力下,毫無喜樂、身心俱疲。

當我們在控訴這類新興教派、濫權教會時,我們有否同時察驗自已羊群的屬靈健康狀況?
反省自已在帶領教會時,是否也曾把相對的強化成為絕對的、把本來是自由的真理變成不自由的枷鎖,使羊群身心靈困擾?

「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加五1 

若教會領袖真的本著為父為母的心腸來帶領牧養群羊的話(帖前二7-12),必不會願意為了自我成全self-actualization)而讓羊群被摧殘、被虐待的,更不願意自已成為這種濫權教會的領袖。
結語:

舉凡有異象、有使命、有恩賜、有口才、有魄力等等優勢的教會領袖,勿忘記我們是教會之主手中的使者。
我們該常常在祂面前真誠自省,檢視個人與宗派、個人與國度、個人與羊群的三重關係。
願主指教我們如何謙卑下來、把自已看得合乎中道,(羅十二3)勇於歸正,化教會危機為轉機!

滕張佳音
 
[
芝加哥三一福音神學院文學碩士(宣教)及教牧學博士(宣教學),現任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香港宣道會北角堂義務傳道、國際短宣使團(義務)總幹事、美國宣道差會伙伴宣教士]
(本文曾刋登於《今日華人教會》第249期。香港:華福,20056月。)


1一些教會為了避免宗派主義的負面作用,採用「聯會」、「聯堂」等名稱以取代「宗派」一詞。
2Ronald M. Enroth, Churches That Abus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1992), 206.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